债务危机才是真的经济危机,杠杆率不断升高,泡沫破灭已经不远了
文|二号头目
这段时间听到最频繁的一个词,就是“寒冬”,有说互联网寒冬的,因为今年除了头某条,大家都或多或少裁了员,或者停止了社招,有说自媒体寒冬的,也有说汽车领域、卖房的不太好过的。
我印象中似乎每隔几年就会有人说“寒冬”来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又不提了,大家都红红火火地跑去过日子。
这其实就是经济周期。经济上行、变好的时候,大家过得顺风顺水、有声有色,斗志昂扬;到了经济下行、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不涨工资、甚至开始裁员的时候,是大家感觉最明显的“寒冬”,就是经济周期中的谷底。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经济周期呢?
【信贷带来了新玩法】
这就要从经济运行的基础——信贷说起。
农业时代的商品生产是小作坊式的,融资模式也很简单,就是自己攒钱自己投资。
比如说,有个裁缝开了个小店,生意不错,打算在另一条街上再开一家,那他会把现在这家店的盈利攒起来,作为下一家店的前期投入。这个资金积累的过程很漫长,但是风险很小,即使新店生意不好、或者经营不善倒闭了,并不会影响老店的经营。
再比如大家熟知的爱马仕,最早就是个做马具的小作坊,初代头目爱马仕本人也是个出身微寒的皮匠工人,用了近百年,才把那个小作坊搞成了稍微有模有样的大厂子,中间的逻辑就是:缓慢积累利润,然后用这些利润去扩展业务,开新的厂子,新的店铺,不断滚动,熬死同行,成为国际巨头。
马鞍袋——爱马仕皮具雏形
这种慢悠悠的发展速度让现在的企业看的话,能急死,不过那个时候大家都是这么玩的,直到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银行业强势介入,才改变了玩法。
工业时代的商品生产模式是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前期投入巨大,需要厂房、流水线、工人等。自有资金的积累很明显不适合这种生产模式,需要有大规模、更专业的融资模式。银行、资本市场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大规模的融资需求出现的。
有了银行、资本市场,就意味着可以借钱了,也就是信贷。企业可以向别人借钱,比如发行股票、债券等等从市场筹集资金、投入生产;个人也可以向未来的自己的借钱,以时间换空间,比如买房贷款。
比如你们熟知的德意志工业,就是银行贷款催熟的,几乎一夜之间就出现了。在普法战争之前,德国(那时候还没现代德国,只有一堆小国家)也是工业底子薄弱,但是等到普法战争结束,抢到了煤炭和钢铁矿之后,狂上产能,从银行贷款修铁路盖工厂发展重工业,而且开始大规模投资新科技,很快就成了欧陆强权国家。
美国也一样,美国建国没多久就疯狂上产能搞基建,钱哪来的?基本都是到英国融的,也就是去英国国内发行债券,那时候的英国跟现在不一样,是世界资本之都,大家需要钱都得去找英国人,大清还战争赔款也得找英国人贷款。美国人借钱修铁路,修运河,热火朝天。
如果没有银行的筹集资本,德国和美国基本不大可能发展起来,用马克思的话说,如果攒够钱才修铁路,那铁路永远也修不起来。
现代产业模式就是:先借钱,再建设,赚钱后还借款,相当于把未来的钱搬到现在用,或者说把大洋彼岸的英国闲置资金搬到美国来用。这也是金融最大的功能,可以跨时间跨空间配置资源。
这样做也有个大问题,美国那些年每隔几年就金融危机,欠钱太多还不上,破产重组后继续去借钱,大家熟知的摩根财团,最早就是美国在英国的金融掮客,拿着美国的项目去英国融资借钱,将来还不上再搞债转股什么的。
现代经济是依赖信贷的,但信贷是自带扩张和收缩周期的。
【泡沫,终会破灭】
信贷的扩张和收缩周期与经济的繁荣和衰退周期重合,并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的上行起点一般是因为技术的进步或者出现其他巨大的需求缺口,比如美国上世纪的互联网繁荣,日本的家电狂潮,中国这一轮的移动互联网大爆发。
我先举个例子大家感受下。
1847年英国发生了一次金融危机,连大英帝国的央行英格兰银行差点都倒闭了。
当时的情况是样的。1843年大清跟英国的鸦片战争不是战败了嘛,清政府同意五口通商,全面开放中国市场,那可是3亿人的超大市场啊,英国资本家都惊呆了,觉得帝国海军立了大功,竟然打下来那么大的一块市场,这得卖多少棉布啊。
当时英国的资本利率又比较低,英国资本家开始疯狂上产能,贷款开工厂雇工人买机器,机器厂商也觉得是一个机会,也贷款买车床买钢铁生产机器;而且因为天量的原料要运输,当时甚至发行股票修了铁路,一时间,似乎好像整个国家每个人都赚了钱,全国欣欣向荣,迎来了一波新的红利期。
但是到了1847年,短短三年之后,就发现出了问题,因为1846年发生了饥荒,英国政府得拿钱去买粮食,彼时的粮食大户美国和法国,都乘机拉高粮价。英国政府没钱,就只好去英格兰银行贷款,银行把钱给政府买粮食去了,就没钱贷款给资本家了,与此同时,它们还收紧银根,提高利息了。
这下出大事了,因为投资的工厂还没开始盈利,银行就不给贷款了,这些厂子都搞了一半,一匹布都没生产出来呢。银行断了血,只好破产倒闭,遣散工人,资本家赔了个底掉,工人也大规模失业。
而且这些厂子欠了银行一屁股钱,根本还不上,那时候的货币是金银,没法印钞,导致英格兰银行差点倒闭了。一个国家的央行差点倒闭,你们听说过这种事吗?
英格兰银行
当然了,就算没这次饥荒,英国这一轮大泡沫也得崩,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大清的人民根本不买英国人生产的睡衣睡帽燕尾服,而且很快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就更不买了。
美国人当时比较机灵,把握住了市场,卖枪赚了不少,比如大家熟知的罗斯福家族,就是在对大清卖貂皮西洋参和枪炮起家的。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也就可以明白经济周期了。
经济处于上行阶段的时候,也就是出现需求,或者技术进步,一切看上去欣欣向荣,大家都看好市场、觉得会一直增长。
企业有冲动去借贷、扩大生产。大企业的借贷途径比较多,可以向大银行借钱,也可以发行股票、债券等。中小企业可能就会向民间金融机构借钱。资本市场也有冲动借钱给企业钱,因为他们认为借贷出去的钱都能连本带利地收回来。
企业有了钱、会扩大生产规模,给员工加薪、雇更多的员工,搞得有声有色。这样员工手里也有了钱,也就有了消费的欲望,买房、买车、买奢侈品,需求增加进一步刺激供给,企业借更多的钱、扩大再生产。
个人买车、买房贷款、企业借贷扩张生产等一系列操作下来,自然会产生大量的杠杆,整个社会的负债率都上升,也就是泡沫产生了。
在1989年底之前,日本房价和股市在低利率刺激下疯狂上涨,直到1989年年底,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疯狂原始人”三重野康出任日本央行行长,他上台后日本五次提高利息,终于在1990年8月,日本的利息由超低的2.5%飙升到了6%,这下可出麻烦了,股市和房事都被断了货币供应,涨不动了,没人接盘了。随后急转直下,迅速就崩了。下图站着说话的就是“戳泡人”三重野康本人。
家庭是这样,企业也是一样的。市场上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利率上涨、需求下降、产品降价,都可能会让企业的利润赶不上利息,这时企业只能裁员、砍掉利润率低的业务等等。
不管是家庭被迫卖掉房子、还是企业被迫砍掉生产线,不仅会让个人和企业的资产价格进一步下降、而且会让悲观的情绪迅速蔓延,使得整个市场的预期从乐观变成悲观。
你看到“XX企业准备裁XX”的新闻,是不是也会默默的把旅游计划暂时放一放,以防哪天领导暗搓搓地把你拉到了“待定”名单里。
再举个例子。
“911”之后,美国为了提振经济,把利息降到了接近0。
这种情况下,大家肯定是抓紧时间买房买车买吉娃娃,企业肯定扩大再生产,银行也会尽量多往出贷款赚利息。
大家都在贷款买房,房价一直涨,没买房的人看着房价一直涨,也憋不住赶紧去贷款买房,全社会买房,等到美联储一拉高利息,立刻一大堆人还不上贷款,贷款断供,银行拍卖房子,房价进一步暴跌,加上美国巨大的金融衍生品挖出来的坑,引发了次贷危机。
【经济危机的本质都是债务危机】
大家可能会纳闷,美联储和日本央行有病吗?为啥要拉高利息?这事不复杂,借出来的钱太多了嘛,眼瞅还不上了,还不得拉高利息控制借钱速率?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川普为啥那么厌恶美联储加息了吧,加息会导致经济进入下行周期。
现在鲍威尔是川普日常修理对象,经常性地进行人身攻击和公开侮辱:
“鲍威尔和美联储再一次失败。没胆,没常识,没远见!一个糟糕的沟通者!”
“和往常一样,鲍威尔让我们失望了,但至少他结束了量化紧缩政策,这本来就不应该开始——没有通货膨胀。无论如何,我们正在赢,但我肯定不会从美联储得到多少帮助!”
“美联储如果不降息的话就是失职。看看我们在世界上的竞争对手,德国等国家借钱还有收入。美联储加息太快,降息太慢!”
当然了,川普也有少还国债利息的打算,毕竟川总上台后又是减税又是搞经济刺激,欠了一屁股钱,现在美国政府被国债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利息低点就可以少还钱;可是,持续低息就意味着泡沫进一步被吹大,至于怎么收场,我们唯有拭目以待。
最后,我的结论很简单,那就是经济危机的本质都是债务危机。
有了技术突破或者新需求的时候,大家一片乐观,借钱生产借钱消费,前期欠钱太多,玩得太激进,或者用时髦话讲,杠杆率太高,等到大家意识到风险,银行开始不再随意放款,还不上了,破产倒闭,遣散工人,经济危机也就来了。
等到该破产的已经破产完了,该还的钱也都还上了,杠杆率下去了,银行自然会调低利率,等待着下一次喷发。
原创文章,作者:dongbaosha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gphq.6ke.com.cn/?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