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支付宝宣布,因综合经营成本上升,从今年10月12日开始,将对个人用户超出免费额度的提现收取0.1%的服务费,个人用户每人累计享有2万元基础免费提现额度。这是继今年3月微信宣布收取提现手续费之后,另一家第三方支付巨头开始实施收费政策。
△支付宝官方微博截图
而另一边,之前被第三方支付分食蛋糕的银行,却在纷纷抱团打免费牌。
今年2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国有商业银行决定陆续对客户通过手机银行办理的转账、汇款业务,无论是跨行还是异地都免收手续费。
今年7月,全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宣布发起设立“商业银行网络金融联盟”:决定对手机银行、个人网银等电子渠道跨行转账免收手续费。
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 倒逼银行改革
银行转账都不收费了,为什么支付宝、微信要选择反方向走呢?
就在半年前,支付宝还誓言旦旦地公开承诺“提现不收费”,曾带有明显广告风格地告诉公众,11年来对用户的每笔交易都是免费。确实,这些年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金融已经部分改变了金融界的生态,倒逼得五大银行都不得不放下架子,联合宣布手机银行免费转账。
“免费打市场、收费回成本”成很多互联网企业的商业逻辑
支付宝宣称出于“成本”原因而进行收费。通过前期烧钱圈地,赔本赚吆喝迅速积累人气是互联网企业的一贯行为方式,拥有支付宝的蚂蚁金服也正是通过这种模式获得4亿用户和高达600亿美元的估值,成为金融科技领域最大的一只“独角兽”。
从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来看,目前在移动支付领域,微信和支付宝占据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然而“独角兽”也要进食。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烧钱的压力就会越大。在提升利润的压力下削减补贴,进而转向收费来收回成本也是自然的商业逻辑。几个月前,滴滴在收购了优步后旋即提高叫车价格是这种逻辑的产物,现在支付宝转向收费同样如此,毕竟羊毛从来都只能长在羊身上。
收费决定可能损及支付宝的信用
给用户“剪羊毛”是个自然却又大胆的举动,毕竟工具性的支付渠道竞争非常激烈,通过粘性来让用户保持品牌忠诚并非易事,一旦用户体验下降,就会发生用户流失的后果。因此支付宝小心翼翼地比照竞争对手微信钱包的收费方式,制定了自己的收费标准。
比起半年前微信收费时引起的轩然大波来,用户对支付宝收费的反应要淡一些。有了前者的示范效应,人们已经下意识地判定支付宝并不会将“免费午餐”提供太久。虽然支付宝也曾表示会将坚持不收费,不过那更像是一种公关宣传策略,被互联网大潮冲刷了十几年的用户们心中的默认模式是,对企业“听其言”和“观其行”要严格分开。
事实证明,作为商业产品,追逐利润是产品本能的反应,“观其行”总会比“听其言”更靠谱,支付宝的收费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毕竟并没有明显迹象表明,其“综合经营成本”在过去短短半年里真的出现了大幅上涨。
因此,虽然商业逻辑可以理解,但收费的决定仍有可能损及支付宝的信用,除非其能够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否则的话,这种与半年多以前“不收费”承诺相悖的举动,或者是一种对用户怀有恶意的“健忘”,或者是市场领先者特有的傲慢。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 市场充满未知
免费是互联网企业竞争的法宝,但企业想要做强,必须找到长期盈利的模式,靠“烧钱”并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有了盈利模式,才有可能为用户提供持续的好的服务。两家企业相继对提现收费,代表移动支付初步成熟,但是未来市场怎么发展,会不会有替代产品出现?或者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支付模式取代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也未可知。
要明确的是,支付账户有别于银行账户,去年颁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强调支付机构应当遵循主要服务电子商务发展和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其实依然是支付市场的补充者。
“一夜暴富”成刚需下的人性险恶
原创文章,作者:朱 瑞,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gphq.6ke.com.cn/?p=195